首页 > 酒店新闻 > 酒店行业动态

AG官方网站地址|打好攻坚战 共圆小康梦

发布时间:2025-10-15 17:03:26    次浏览

发放金融扶贫富民工程贷款 发展羊产业 精准扶贫以育代造示范户 移民新村今年10月17日,是全国第三个“扶贫日”,也是世界第二十四个“消除贫困日”。通辽市以开展“扶贫济困、圆梦小康”系列活动为导向,倡导全社会关爱贫困人口、支持扶贫事业新风尚,带领全市13.54万贫困人口与各族人民共圆小康梦。为绘好这一宏伟蓝图,通辽市委、政府高度重视脱贫攻坚,连续3年以市委1号文件下发《通辽市扶贫开发行动计划》,从更高层面、以更大力度、在更宽领域全面推动扶贫开发工作,经过几年的集中攻坚,到2015年末,通辽市贫困人口已由“十二五”初期的44.6万人减少到13.54万人,31.4万贫困人口通过扶持实现稳定脱贫。2016年,通辽市继续狠抓全社会共建小康的历史机遇,整合各类资金40余亿元,扶持4万贫困人口,年内解决科尔沁区、霍林郭勒市区域性整体贫困现象。精准扶贫,让互动“点对点”。扶贫开发贵在精准,关键是弄清楚“扶持谁”,落实好“谁来扶”,解决好“怎么扶”的问题,具体从做好精准确定扶持对象、选派包联干部,科学制定脱贫规划,扎实推进扶贫项目等四个方面着手。一是弄清楚“扶持谁”问题。年初以来,通辽市制定了《通辽市建档立卡贫困户动态管理工作方案》,采取贫困人口识别“六不准”原则,即:财政供养人员、个体工商户、合作社法人及成员实缴资本超过5万元、购买小轿车及大型农机具超过3万元、在城镇购买住房和领取社保等“六类人员”不得进入建档立卡贫困户。在这个基础上,各旗县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制定相应政策,库伦旗、开鲁县制定了9不准、科左中旗制定了10不准,将家庭牲畜头数、承包地、林地、危土房等情况,都作为是否进入贫困户的标准。对初步选择确定的贫困户,采取与财政、教育、民政等部门进行逐一核对。与民政部门比对低保户、五保户,与教育部门比对在读学生,与财政部门比对财政供养人员和财政补贴情况,与交管部门比对车辆情况,与工商、税务部门比对经营状况,与住建部门比对住房情况。通过召开村委会、村民代表大会,采取“532”工作法,实行嘎查村、苏木镇和旗县三级公示办法,把真正的贫困户识别出来,经公示、公告无疑意后,逐户逐人建立“三表一卡”台帐,录入贫困户建档立卡信息系统。截止4月底,通辽市13.54万贫困人口录入工作全部完成,通过三次“回头看”累计动态清退61285人,重新进入59498人,体现了“该退则退、应进则进”的原则,建档立卡精准度进一步提升。二是落实好“谁来扶”问题。通辽市委、政府一直以来高度重视干部帮扶工作,先后选派市级、县处级领导和科级及以下干部10241人驻村扶贫,着力解决好“谁来扶”问题。其中:市级领导32人,包联960户、3200人;处级领导431人,包联6465户、21550人;科级及以下9778人,包联4.63万户、11.07万人,实现了建档立卡贫困户干部包联全覆盖。驻村包联干部帮助贫困户制定脱贫规划,落实扶贫政策,与嘎查村共同具体组织实施脱贫攻坚项目。三是解决好“怎么扶”问题。落实干部“三到、三有、一管理”措施,做到干部包扶到村、到户、到人,有规划、有项目、有实效,实施台账式销号管理。严格落实扶贫对象退出机制,严格退出程序和标准,对扶贫对象进行动态管理实现精准脱贫,解决好“如何退”的问题。 项目拉动,确保贫困户增产增收。实施精准扶贫、精准脱贫,因地制宜、因村施策、因户施法、扶到点上、扶到根上。建立“瞄准机制”,实施“靶向疗法”,不断提高扶贫项目安排和资金使用精准度。一是精准实施“三到村三到户”项目,带动通辽市435个“三到”项目村、2.8贫困人口稳定增收。全年,投入国家内蒙古自治区财政扶贫资金22750万元,用于扶持贫困地区提升生活基础设施、产业发展条件。将“三到”项目资金作为金融担保补偿金,按1:10比例放大,目前已投放“三到”项目担保贷款6000余万元。同时,加强与“十个全覆盖”工程有机结合,投入“三到”项目资金6542万元,为7743户建档立卡危土房改造贫困户进行直补。二是“金融扶贫富民工程”有效满足贫困人口资金需求。创新“金融扶贫富民工程”放贷方式,加快实施“两免一直一优先”措施,对建档立卡特困户实行免担保、免利息贷款,对户数较少、居住偏远的特困户,实施“贷款直通车”和开设“绿色通道”直接放贷,送贷款到村到户,变审查、审批为“一站式”服务,对有贷款需求的建档立卡贫困户优先办理贷款业务。对超过贷款年龄的贫困户,由其子女作为承贷方,确保超年龄贫困户得到贷款扶持。对受到不良贷款限制的建档立卡贫困户,各旗县分别在本级财政资金中拿出100-300万元作为化解不良贷款的周转金,解决贫困户因缺资金发展难的现状。通过发放小额信用贷款、金融扶贫贷款和设立村企融资担保基金等方式,把贫困户高利贷置换成金融部门贷款,以政府贴息的方式,转换成为无息贷款,切实解决贫困户因高利贷致贫问题。截至9月末,通辽市累计投放金融扶贫富民工程贷款35.98亿元,扶持6.45万户贫困户。2016年新增金融扶贫富民工程贷款10.6亿元,完成内蒙古自治区下达任务5.5亿元的192.7%。其中,建档立卡贫困户投放3.65亿元,惠及8475户,户均贷款3—5万元,有贷款意愿的建档立卡贫困户覆盖率达79.95%。同时,发放小额信贷资金3亿元。8月12—13日,全区金融扶贫富民工程现场观摩会在我市召开。产业带动,“造血”功能不断提升。2016年,通过“五个一批”分类扶持,对1.06万户贫困户逐户制定脱贫方案,对4万贫困人口逐户造册落实扶持措施,通过综合施策,累计交叉扶持贫困人口4.8万人次,从根本上解决好“怎么扶”的问题。一是扶贫项目提升贫困户“造血”功能。瞄准区域集中连片特困地区,推动“四点一带”绿色经济产业带建设。以“四个国贫旗”为重点,大力发展玉米、肉牛等优势主导产业,加快发展特色种养业和庭院经济。贫困地区新建节水农业3万亩,发展肉牛5万头、肉羊20万只,使3240户、1.22万贫困人口户户都有高产田、增收畜。通过为贫困户购置母畜、农机,新建棚舍、窖池,扶持发展设施农业、特色种养业和庭院经济等项目,重点帮扶3.4万贫困人口,保证年内3.1万人通过发展产业脱贫。二是易地移民搬迁真正实现“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”。整合投入资金1.94亿元,落实搬迁建档立卡贫困户3230人,同步搬迁1544人,新建房屋1357套,建筑总面积7.942万平方米,项目覆盖6个旗县、156个嘎查村。目前全市易地搬迁33个项目区均已开工建设,预计10月底可全部完成主体项目建设任务。三是生态扶贫让贫困人口稳定脱贫。将890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就地转为护林员、基层草原监理员和村屯保洁员。四是教育扶贫政策全面落实。开展全市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子女在读情况排查,扶贫部门与教育、民政等部门协作,市、旗县、苏木镇、嘎查村四级联动,核定2016年建档立卡贫困户在校学生4350人。五是采取社会保障兜底措施,确保贫困人口切实脱贫。对4125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落实低保、五保政策。目前,通辽市各旗县市区建档立卡贫困户已享受低保人口1347人、五保人口51人。通过与各旗县协调,年内再纳入低保2643人、五保84人。创新机制,贫困户增收渠道不断完善。实施精准扶贫、精准脱贫,不断推动改革创新。一是实施资产收益扶持机制,确保无劳动能力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稳定增收。通过投资收益扶贫新模式,采取“银行提供金融贷款+贫困户入股+企业分红”方式,扶持没有劳动能力、缺乏经营能力的贫困户实现脱贫。巩固推进开鲁县与伊赛集团、扎鲁特旗与邦杰公司合作,带动贫困户稳定增收。二是商业补充医疗保险有效减少“因病致贫、因病返贫”发生。落实扶贫项目资金支持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购买商业补充医疗保险,提高贫困人口医药报销比例,降低贫困人口就医费用支出,有效解决全市贫困人口因病致贫、因病返贫问题。三是实施家庭病床服务方便行动不便等特殊人群就医。落实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家庭病床管理办法》,完善我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家庭病床的管理,提升新农合家庭病床服务水平,扩大行动不便人员服务范围,方便残疾人、老年人、特困人口等特殊人群就医。四是开展脱贫成效考评。5月下旬,库伦旗代表自治区接受国务院扶贫办第三方机构进行扶贫成效评估,被评估为“A类”,列内蒙古自治区五个被评估盟市前列。在总结库伦旗第三方评估经验的基础上,制定了我市《精准脱贫第三方评估实施意见》《旗县市区党委和政府扶贫开发工作成效专项考核办法》,为明年国家开展第三方评估打下基础。通辽市委书记罗永纲就脱贫攻坚工作指出:要把脱贫攻坚作为第一民生工程,坚持精准扶贫、精准脱贫,对贫困人口全部建档立卡,不落一户、不漏一人。以产业扶贫为主,广辟扶贫资金渠道,整合扶贫资源,逐级逐村逐户落实帮扶责任,建立稳定脱贫保障机制,因人因地分类施策,打好“五个一批”组合拳,确保到2020年实现贫困口稳定脱贫、贫困旗县全部摘帽。